山居(中国画)吴静山作
中央文史研究馆将为吴静山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艺术展览,并出版一本展品书画集。毋庸置疑,吴先生的画作是传统国画大树勃发出的一朵新葩,具备国画传统所要求的种种美的元素。这些元素集中表现为“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不等于“形象生动”,前者比后者丰富深刻得多。它被我国南朝著名美术理论家谢赫列为绘画“六法”之首,实乃“六法”的统帅和灵魂。1500年来,“六法”一直是我国国画创作者和国画鉴评者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而“气韵生动”则成了画家的最高艺术追求,同时也成为鉴评国画优异程度的最高艺术指标。就是说,“气韵生动”是国画佳作必备的条件,缺了它的画作难免平庸。吴先生的画作不但远离平庸,而且带有强烈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刻画对象的元气淋漓;(二)使用笔墨的灵气十足;(三)整体效果的优雅恬静。这是他喜静爱学、精察独悟、匠心经营合炼出来的艺术结晶。
元气乃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泛指构成世界万物的各种元素及其呈现的生命态势。物体因时因地因种而别,各自的形神质感和生命态势当然迥异。所以,画家若用程式化的固定笔墨符号描绘不同的景物,无论笔墨如何生动,都难以画出它们各自的元气。吴先生的高明在于,平时不管观察何物,决不仅仅满足于铭记其形,往往越形求神,花大力气精察、独悟并把握住它所特有的元气特征。因此,他天南地北搜寻奇峰,却从来没有对景写生,而只将奇妙景物的元气特征烂熟于心。伏案创作时,灵感一现,所需要的悟化了的景物便涌上心头,他只要调动自己早已锤炼的相应笔墨形态,将它们依次落在纸上,塑其形神,充其元气,佳作就应笔而生。我们从他的《甘肃积石山峡》、《革命圣地延安》、《交河故城》、《天台山胜揽》、《泰山后景》、《锦秀江南》、《黄山》等一批山水精品中,可以轻易看出,正是这种特点鲜明、唯我如此的典型形质与典型神韵交相辉映,孕育出画中不同景物各自的典型生命元气。凝视画面,不看标题,单凭那神韵元气,就能够大致判断出它是何方神圣,绝不致于错把“雁荡”当“峨眉”,误认“云台”是“黄山”。不但避免了自己的作品面貌雷同,而且完全躲开了那种只会用程式化笔墨重演先贤架构的恶俗习气。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极其艰难,吴先生之所以堪此重任,首先在于他具备观察、理解、顿悟、概括自然景物元气特征的超常能力,同时还在于,他善于应物象形、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尤其擅长骨法用笔。他的骨法用笔,妙在灵气四溢,趣味横生。单是中锋勾线,无论干、湿、浓、淡、虚、实,还是曲、直、圆、方、张、弛,都具挺拔刚劲之态,仿佛有神有情有意。在吴先生的山水画精品中,中锋墨线常常着了魔似地闪挪腾移,极尽变化,百态千姿。但它们不是为变而变,单纯追求笔墨形态的美感,因而不存在各自争风头、抢先机、互不协调的问题,而是服从画面节奏的需要,为更好地表现刻画对象的生命元气,恪尽职守,变化互补。吴先生喜欢用中锋墨线为山川造型。竖写山峦轮廓,挥毫数次就骨势顿生;横皴层面肌理,运笔不多便骨气充盈。为求山川骨象伟岸、血肉丰满,他灵动运笔的同时,特别讲究墨的配合,或泼或破,或积或染,反复重叠、皆与笔会。由于笔墨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且能随机应变,故同样用中锋墨线造型,吴先生却可以分别描绘出黄土高坡的浑厚、湖光山色的秀逸、蓊郁群峰的苍润和峡谷溪流的清寒。先贤们说,中国画的笔墨极具表现力,吴先生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但我们在欣赏吴画时,且莫止于笔墨,还应注意笔墨特征折射出来的学养人品。
近看吴先生佳作的任何局部,由于笔墨多变、节奏感强,总能给人一种生生不息、蓄力待舒的动势,但退后凝视,整幅作品却呈现出一派优雅的静穆。这种动中出静的艺术效果,使我隐约看到,吴先生刻画的虽然是山川泉石、林木花草,着意展现的却是人物的精神风貌。所以,我观他的黄土高坡,便联想到尽管饱受辛劳却泰然平和、无艾无怨的陕北老农,而观他的天子山石林,却仿佛看到了战神在祈祷和平;望那云海群峰,似乎是高人在盘坐悟道,赏那湖光山色,又疑是少女在对镜梳妆……吴先生是否如此暗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这种观感应是他的性格学养及审美取向在画中的自然流露。古代画论有种观点,说高明的画家最终要回归到画自己的品格与学养,我看吴先生已经进入这一境界。他自小聪慧、勤奋,虽历经磨难,却好学不辍,且为人正直平和,心静如山。曾有一批名家,如潘天寿、徐邦达、谢稚柳、陆俨少、李苦禅等老先生,先后对他的人品、学养及画品给予高度评价。画品即人品。他的画品动中寓静,优雅脱俗,不是正好吻合他的人品吗?
吴先生的山水精妙,他的花卉、鸟雀都很精到,书法成就也很高。正因为他擅长风流潇洒的行书、古拙高雅的小楷、端庄稳重的隶书、苍劲刚毅的篆书,所以才能在绘画中充分展示骨法用笔的精彩。何况他还善于长题,使许多作品成为书画文合璧。今日这般书画文皆精者,屈指可数。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